刀具市场打假不断 谁又在制假贩假买假

假冒伪劣总是人人喊打的,假冒刀具也不例外,但打假总也打不尽,那么到底谁在制假?又是谁在不断地冒险贩假?更重要的是,事关自身的生产,谁又愿意去买假?

  记者通过各方面了解到,刀具制假无非两大类,一类是粗制滥造式的,另一类则是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仿冒。而且在与有关企业人员、销售商、用户甚至制假者的交流中,记者也逐步了解到了这两类制假的流程。

  国内一些品牌的标准产品,如通用的钻头、丝锥、硬质合金刀片等等,技术难度不高,往往是制假者粗制滥造的对象,江浙一带以及河北等地很多小企业甚至家庭作坊都采取这样的方式,通过使用劣质材料(如钻头生产中采用低合金高速钢)或废旧刀具翻新等手段将成本压至最低,赚取暴利,甚至再贴上一些名牌企业的商标以扩大销路,如浙江缙云县一家工具厂就曾被查出大量假冒国内某著名品牌的刀具以及上千张印有被假冒企业厂名厂址的标签。

  这一类制假者的技术质量水平大都比较低,但却是生产、贴签同地完成,利润空间比较大,因此尽管违法但仍乐此不疲,不过由于在自己企业贴别人企业的标签和商标,一旦被查处比较容易被执法人员一举端掉。于是,近年来逐渐演变成为大量生产无牌刀具,再转由经销商任意贴签,这样一来,制假者规避了风险,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已经不能被称为“制假者”,因为在这个环节除有可能产品劣质外还没有真正涉及到“假”。而贴签这一环节由于最具风险且容易被罪证俱获,因此近年来多转入地下,如租用民房或分散进行,并且多采用夜间作业。

  对于这一类制假者而言,他们之所以敢于冒巨大风险违反法律法规,就在于利益的诱惑,低成本、高利润、广销路??任何一点都是不小的诱惑,也都将为自己企业的发展带来丰厚的资金,但他们也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风险、道义的谴责以及相关的法律制裁。

  这一类假刀具的买家多集中在一些小型或中小型的机加工企业,对刀具性能要求不是很高,但是需要控制刀具成本,而且即便使用劣质刀具也不会对生产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观念里把刀具简单地作为消耗品的企业,认为无论如何都是要磨损用完的,刀具的寿命长短、性能优劣似乎对成本没有太大影响,刀具只要便宜就好。

  而另一类制假则是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仿冒,造假主体就是一些有一定规模和人才的企业,但由于自己品牌的市场号召力不足,研发水平不够,便主要靠仿冒一些较大品牌的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甚至一些已经停产的产品或供不应求的产品,如最近三菱的R5、R6刀片停产调整市场,随即就出现了大量的假货。据悉,很多日系品牌的大量假货甚至是从台湾流进大陆市场的。

  技术模仿是一些企业在技术提升过程中的重要手段,甚至国内一些比较大的企业也会采取这样的手段,而一旦既模仿外形又粘贴被模仿企业的商标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假冒伪劣了。这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情况是某较大企业的技术人员跳槽之后,因掌握有原企业的一定技术,因此仿冒存在优势。

  一位仿冒者与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国外企业采用先进设备,高昂的劳动力成本、企业运营成本、研发成本,而国内这些比较小的企业采用普通设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假设同样的原材料成本,如果能够模仿到国外产品的技术水平,同样生产出的一把刀,总成本肯定要小于国外企业,因此可以以低廉的价格与之竞争。质量高,价格低,他认为这是他与用户之间的双赢,何乐而不为?然而他可能忽略了产品的稳定性,产品仿得再像,质量再相似,批次稳定性恐怕是差别很大的。

  甚至有的仿冒者公开宣称可定做各种品牌及规格的刀片,而且因为需要的经销商太多,天天加班生产。据称,他们为了跟随大厂家的产品步伐,也不断地搞新产品开发。而一些世界著名品牌的代理商也会从他们那里拿货。实际上,更多的仿冒者还是有选择的,比如对于特大型公司或超过一定规模的工厂,他们都会比较谨慎,主要是考虑到这些企业打假的力度、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所以,他们主要在仿冒一些中高端产品。因为动辄几千元的打假成本、诉讼成本,中小企业打假的成本显得太高了一般不愿承受。

  仿冒者告诉记者,只要能做到以假乱真就有市场,他们也正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积累资金,将来发展自己。“仿冒只是阶段性的,我们同时也在做自己的品牌,偶尔零散地进行一些仿冒,也只是技术仿冒,按用户的要求只负责生产,其他一概不管。”

  一位行业专家不无感慨地说,做这样的事情,可以说就是在用各种手段挣钱,好比温州的皮鞋,一开始大多是靠仿冒,而慢慢发展起来之后也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如果我们超脱一点,可以把这看作企业发展的一个过程,但从行业长远来看显然是有损害的,不光损害了正规厂家的利益,也搅乱了行业市场秩序。但这又不是刀具一个行业的事情,是整个市场大环境的问题。市场普遍存在的不良风气使得很多民营企业的“第一桶金”多有问题,而且往往假货发达的地方,其经济水平也不低,因此很多地方政府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制假售假的环节解决之后,记者最大的疑惑在于到底谁在买假?一般认为,假货由于质量较差,用户一次受骗之后肯定会拒绝假货,但实际上制假贩假仍大有市场,也就是说仍有人在不断地买假,为什么会愿意买假?不少人给出的答案就是“利益勾结”。

  有人曾告诉记者,大部分用户都是明知其产品是仿冒的而购买,理由正是“质量差不多,价格低”。很多用户认为如果假刀具的质量能达到真品牌的 80%,而价格仅为真品牌的50%,这样是值得使用的,采购人员恰可以从中获利。更有甚者,有的企业使用的品牌刀具中,每盒都有一部分假货一部分真货,这恐怕就是采购人员和仿冒者之间相互勾结了。

  就是说,的确存在这样的用户和采购人员,他们或为了降低成本或为了赚取高额回扣,在保证一定程度的生产质量的前提下,与仿冒者拉起了手。一位经销商告诉记者,常有采购人员直接问他是否有假货。

  一旦制售与采购之间达成共识,假刀具进入生产就变得轻而易举、稀松平常,采购人员从用户这个阵营跳到了制售假货的阵营里,甚至在有的企业里,使用假刀具已经成了采购人员与直接使用者之间公开的秘密,可能只有管理者或老板是不知情的。“假”成为了一种潜规则,各个环节之间的人情关系一旦建立便很难攻破,制假、售假、买假不再是一条线,而是成为一张大网牢牢地扣在了行业上方。


13929556001
13610353355
18820046588
浏览手机站